颱風,是地球的吸麈器嗎?
當它在附近打轉時,
空氣變得乾淨透明;
- Sep 10 Fri 2021 18:39
[生活隨筆] 璨樹來的前一天
- Sep 08 Wed 2021 20:00
為自己增能,向奧運選手學習心理技巧
今年夏天的全民話題,除了疫情、疫苗之外,就屬東京奧運了。或許由於疫情限縮了許多活動,讓包括了我在內的許多人,得以比往年多了些在家看比賽轉播的餘裕。我發現這一次民眾熱議的焦點不限於台灣選手締造了歷年來參賽的最佳成績,更多的討論圍繞在我們的選手在比賽過程中展現的意志和風度,以及背後的故事。
**不止苦練,還要面對無常、失常及身心低潮
- Sep 07 Tue 2021 19:49
[生活隨筆] 溫度剛剛好的清晨,在河邊
今天是白露,農曆八月的第一天,
太陽才剛探出頭,晨型人就出門散步去,沿著淡水河岸,慢慢走。
- Sep 04 Sat 2021 22:24
為什麼有話不能好好說?
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衝突無所不在——有些是起於觀念、偏好、方法、行為、立場或目標的差異,有時是因為期待和結果有落差,可是在學校裡從來沒有一堂課教導我們如何處理衝突。我們的社會文化也傾向認定「衝突」等於破壞和諧,以致於大多數的我們害怕衝突,盡可能迴避衝突;再不然就是採取不適當的方式回應衝突,結果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愈演愈烈,造成更大的災情。
有衝突才看見歧異
- Sep 02 Thu 2021 11:39
疫情下的身心安頓策略
{本文寫於2020年2月底,當時對covid-19病毒無知的恐慌從境外滲透到台灣。時至今日,病毒的威脅依舊在,而我們己經不同了。}
「瘟疫就是傷害不懂也不能保護自己的人,但,我們不懂也不能害怕,因為害怕也是一種瘟疫。」——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
- Aug 25 Wed 2021 17:14
今天,你感謝了嗎?
從小就是電視兒童,直到現在,看電視仍然是我的主要休閒娛樂。這幾年,除了跟風追韓劇之外,我尤其喜歡看一些報導台灣各個角落職人打拚奮鬥故事的節目。這些故事的主人翁往往沒有顯赫的背景,也不會講什麼大道理。不過正因如此,他們堅持、投入的精神,以及面對逆境時展現的生命力,顯得格外真實動人。今年年假期間,就有這樣一則報導,令我印象深刻。
什麼事都要去面對
- Aug 24 Tue 2021 11:49
[防疫宅料理] 高麗菜拌豬里肌
2021.08.19
真的非常簡單容易的一道菜!
- Aug 24 Tue 2021 10:23
不流淚的學習,不挫敗的教導
{本文寫於2019年底,懷念如今已在天上的父親....}
今年中秋在台南老家度過。當我在收拾北返的行囊時,90歲的老爸坐在他的老位子上,好奇地望著可以滑動的行李箱,仔細端詳了一會兒,才小心翼翼地伸出一隻手摸了摸拉桿把手上的按鈕,似乎猶豫要不要按按看(也可能他根本不知道按鈕是什麼)。於是,我單手握住拉桿把手並壓住按鈕,俐落地將拉桿提上來。老爸看完我的示範表演,呵呵笑了起來,點頭如搗蒜,一副「我懂了」、「原來如此啊」的模樣。
- Aug 18 Wed 2021 23:16
[防疫宅料理] 居酒屋風鷄肉炒烏龍麵
2021.08.18
經常做炒麵,但食材、調味大多很隨興,家裡有什麼就用什麼
今天則認真地跟著youtube上日本廚師MASA做了這一道居酒屋風的鷄肉炒烏龍麵
- Aug 16 Mon 2021 15:15
[防疫宅料理] 低脂蕃茄義大利麵
2021.8.16
牛番茄現在很貴,即使只剩下半顆也要好好珍惜和利用。冰箱裡還有洋葱、半包義大利麵、冷凍綠花椰菜和鷄里肌肉,來煮個義大利麵挺理所當然。不過,醬汁光靠半顆番茄還不太足夠,去超商買瓶100%番茄汁就成了。
- Aug 14 Sat 2021 19:10
你可以善良,但不能失去界線
這是一個關於「界線」的故事。
朋友H是一位溫柔細心、工作表現出色的女子,在公司裡打拚多年後,果然不孚眾望地接掌部門主管的職位。只是向來樂在工作的她,當上主管後顯得不太開心,也變得比較沒自信,常說自己不夠強勢、不夠兇,太容易心軟、不會吵架,所以不管是向上管理或向下管理都覺得很吃力,「我好像不適合做管理,」漸漸地,她對現在的工作感到倦怠,有時候甚至想乾脆辭職算了。
- Aug 13 Fri 2021 17:32
[防疫宅料理] 打抛豬飯
2021.07.31
第一次吃到打抛豬飯,是2009年在泰國北部清萊省茶房村光復中學當志工老師的時候,在校門口旁學生家長開的小吃店。同行的志工老師懂泰語,順便教了我幾種食物的講法。山村人口少,物資也不豐,所謂的小吃店比起山下的更簡陋些,可是到店裡吃一餐打抛豬飯,已經稱得上是當時生活中的亮點。
- Aug 10 Tue 2021 16:55
生氣不等於EQ差—其實,你可以好好生氣!
回顧過去的一周,你生過幾次氣?在公司裡,豬隊友害你的工作進度落後、老闆偏心又不加薪;回到家裡,小孩不聽話搞叛逆、另一伴總是不懂你的心;電視、網路上充斥相互攻訐、叫囂的言論;生活中總免不了遇上大大小小不如意的人事物,教人不生氣也難。
徧偏大多數的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觀念:生氣是不乖、沒修養。自從1995年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的經典之作《EQ》(情緒智商)問世、喚起大眾對於情緒發展的認識和重視之後,在我們的日常對話中,開始動輒將生氣、憤怒形於外的人與「EQ差」、「情緒管理不佳」劃上等號;名人、專家也不時在媒體上表示「EQ比IQ更重」、「EQ才是決定成就表現的關鍵」、「高EQ是領導者和開創者的必備特質」......,說一個成年人EQ差,等於指涉這個人個性不成熟、難相處。在職場上,這可是比說他IQ(智商)低還要具有殺傷力的負評。於是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生氣了,卻還是拚命壓抑怒氣,極力表現得若無其事,要不然就是實在按捺不住,一發不可收拾,然後責怪自己:「唉,我的EQ怎麼這麼差?」
- Aug 07 Sat 2021 15:57
職場上的情緒地雷,跟原生家庭有關?
一份工作能不能做得順遂、做得長久,你的能力、興趣、價值觀與工作角色的適配程度只是基本配備。俗話說:「做事容易做人難」,一語點出在職場上有更多的挑戰來自人際關係。上司、老闆、部屬、同事、合作單位、客戶,大家各有各的立場、成就標準、角色期待,更不用說每個人的個性殊異,於是溝通互動時,觸發我們的情緒,甚至引爆情緒地雷。
要求別人改變不是你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