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是電視兒童,直到現在,看電視仍然是我的主要休閒娛樂。這幾年,除了跟風追韓劇之外,我尤其喜歡看一些報導台灣各個角落職人打拚奮鬥故事的節目。這些故事的主人翁往往沒有顯赫的背景,也不會講什麼大道理。不過正因如此,他們堅持、投入的精神,以及面對逆境時展現的生命力,顯得格外真實動人。今年年假期間,就有這樣一則報導,令我印象深刻。
什麼事都要去面對
記者採訪彰化一家有著40年歷史的小吃店。老闆娘從婆婆手中接下不起眼的小店面,然後將古早味高麗菜飯加以改良,變成小鎮的排隊美食。鏡頭前的老闆娘,豐腴的臉龐笑容可掬,但其實多年來她獨自撐起老店生意,還要照顧一家老小及中風的丈夫,走過一段相當艱辛的歲月。
個頭不高的老闆娘,手持長柄鐵杓費力地翻炒大鍋裡一百斤的高麗菜,幾十年下來,掌杓的手還受了傷,幾乎抬不起來。記者問她:「會不會炒到想哭?」老闆娘說:「不會耶,我每天都會感謝媽祖婆的保佑,讓我每天可以來這裡開店賺錢……」,然後笑嘻嘻地又說:「什麼事情都要去面對,高興也是面對,不高興地是面對,那就是高興啊…。」
沒有人不希望生活得健康、幸福、快樂,一輩子無災無難、順心如意,所以當我們遭遇挫折和變故的時候,當事與願違的時候,很難不陷入悲傷、憤怒、愧疚等等負面情緒之中,埋怨起為什麼這種事會發生在我的身上。以這位老闆娘為例,她大有理由怨嘆為什麼如此苦命,一個人得扛起一家子的重擔。只是,這些以「為什麼」為開頭的問句,問老天、問命運,都不會得到答案;問那些辜負你、欺負你的人,他們的回答很可能令你更加氣憤、沮喪、悲傷,甚至是感到羞辱。
翻身拿回你的選擇權
愈是不斷追問「為什麼」,情緒愈糟,愈容易鑽進自怨自艾的牛角尖,把自己想像成孤單無助的受害者,不僅無法充份發揮自己的能力,做好該做的事情、突破難關,連一般的日子也過得不開心。
逃避和抗拒令我們難受、失望的事實或結果,終究是徒勞無功,白白消耗掉寶貴的時間和身心能量;停止追問老天為什麼這樣、別人為什麼那樣,勇敢接受,反而更能夠把心力和資源放在「我可以怎麼做」和「我可以做些什麼」,翻身拿回你的選擇權。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Victor Frankl說過:「人類擁有的一切都可能被剥奪,唯獨自由意志不能。在任何狀況下,我們都可以選擇自己的態度和道路。」小吃店老闆娘就選擇樂觀面對生命給她的超級任務,以笑容展開每天的生活。
然而,一個人在遭受打擊的時候,感到悲傷、氣憤、怨恨或恐懼、擔憂,也是人之常情啊,所以我們要怎麼樣轉化負面的情緒和想法,進而改寫受害者的角色和劇情呢?我相信,小吃店老闆娘的正向力量來自於一顆常懷感恩的心。
大量研究顯示,「感恩」會帶來正向情緒,例如快樂、愉悅、愛、幸福,同時減少憂鬱、痛苦、嫉妒、憎恨等負面情緒;習於感恩的人有較多的幸福感,也更有活力、好奇心和熱情。當我們有所感謝時,會產生一種「得」的感覺,感到自己是富有的、受到眷顧和支持的,進而產生前進的動力。
每天寫下3件值得感謝的事
有趣的是,相較於愉快、正面的經驗,人的大腦更容易記住伴隨負面情緒的經驗,因為在人類演化的過程中,牢記負面經驗有助於我們避開危險,迅速應付危機。這意味著我們必須意識地do something去強化那些令人感恩、讚賞的正向經驗。它們才會成為生命中的光能。
對大多數人來說,遇到好的人事物時,要感恩很容易,但在不順遂的時候,還能保持感恩、表達感謝,則是一種智慧,也是可以後天培養的習慣。怎麼做呢?有一個簡單的入門方法,就是每天(或每周)撥出幾分鐘的時間,靜下心來,回想這一天有哪些讓你想要感謝或令你感到開心、欣賞的人事物,準備紙張或筆記本,親筆寫下來,無論如何,至少列出三件。
記得,感謝的人不分親疏,感恩的事不分大小,可以是對自己、對他人、對老天,也可以是對事情的本身,以及對世界和生命的體會。至於那些讓我們心碎、痛苦的經驗,嘗試感謝它們讓我們蛻變成長。
心懷感恩讓我們感到快樂,表達感謝會放大這種感覺,也會讓接收者感到幸福。所以,每天寫下感謝的人事物之後,將內容唸出來,思考其中哪些是可以公開的,找時間與家人、朋友分享,同時挑選一些感謝的對象,當面或寫信/卡片向對方道謝。透過話語和文字的傳播,感恩的影響力會像漣漪一般向外擴散。
幾乎不花成本,就可以成就一項足以影響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好習慣。你心動了嗎?今天開始,一起練習當「感謝」達人吧!
****你可以感謝什麼?****
有沒有發現,我們比較容易遺忘快樂的事,卻常常被一點點的不愉快毀了一整天的心情。書寫感恩日記,可以加深生活中正向的感受,幫助我們找回內心的平靜和力量。用手寫的方式,用自己的話語,以下是幾個例子:
● 今天雖然很忙很累,我還是努力抽出20分鐘為孩子說故事,我真的很棒。(感謝自己)
● 我感謝今天在捷運站遇到好心的路人,提醒我的錢包掉了。(感謝他人)
● 我感謝老天爺的保佑,我的家人都健康、平安,讓我可以無後顧之憂,全心全力面對事業難關。(感謝天)
● 我感謝小時候那段貧困匱乏的生活經驗,讓今天的我更懂得珍惜和同理弱勢的人。(感謝事件的本身)
【本文初次發表於《直銷世紀》月刊2019年4月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