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壓力源無所不在,一旦全部消失,等於生命靜止。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是那麼不堪一擊,對於壓力有一定程度的耐受力和適應力。

許多年前,我所任職的公司正進行一項重大專案,不料原本的專案負責人突然掛冠離去。我臨危受命接下燙手山芋,眼看期限在即,真是「壓力山大」!我被逼得像鋼鐵人一樣,日夜兼程地瘋狂趕進度,解決一個又一個狀況,爆肝加班到每天睡眠不到四小時,持續了將近一個月,終於不負眾望,如期達陣,迎接久違了的假期,結果竟然在休假的前一個晚上開始狂咳不止,整個假期只能病懨懨地躺在床上度過。

當時在高壓下身心從高度緊繃到鬆弛潰散,實在非常不好受。記得期間還發生過多次晃神、心跳不順等狀況。不過,完全沒有壓力的生活,一定比較美好嗎?

任何跟我們生存有關、會造成身心消耗及負荷的刺激,都可以視為壓力源,而且無論是愉快或不愉快的經驗,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壓力感受。生活中常見的壓力來源包括:

  • 生活事件:生活中的重大改變,諸如親人死亡、結婚/離婚、就業/失業/轉職、就學/考試、結婚/離婚、戀愛/分手、懷孕/養育小孩、重大疾病、老化等,都需要花一些力氣去面對和適應。改變的程度越高,帶來的壓力越大。
  • 角色期待:每個人在生活中扮演不止一種角色,而每個角色都會被社會期待符合一些標準或要求。扮演的角色愈多,需要應付的要求也愈多,也愈可能發生角色衝突,如果無法調適與做抉擇,就會形成很大的壓力。
  • 自我要求:每個人都會有自我要求,而且都不太一樣。有些人總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有些人會設定界限;有些人希望凡事要在自己的掌控中。一個人自我要求愈多,或者不容許有所調整,壓力感也會愈大。
  • 社會環境:經濟景氣、社會變遷、治安、噪音、空氣、食品安全及塞車等。
  • 生活瑣事:日常生活中有許多小事,例如塞車、繳帳單、回line、曬衣服、倒垃圾、突然下大雨、接送小孩等等,一件件分別處理起來沒什麼,但是如果突然出現,或者與跟其他的壓力源並至,足以讓人焦頭爛額。

    換句話說,壓力源無所不在,一旦全部消失,等於生命靜止。另一方面,我們也不是那麼不堪一擊,對於壓力有一定程度的耐受力和適應力。心理學家Roberts Yerkes與John Dodson提出壓力與學習、工作等表現之間是一種倒U型曲線的關係——適度的壓力能夠激發我們的潛能,做出最佳表現,太少和太多都不行。以前面我的例子來說,假如這項專案的時程很寬裕,或者公司不重視這項專案而我對自己的要求也不高,我恐怕就不會有動力集中所有精神、體力及工作能力,然後展現出超乎尋常的高效率。


壓力.jpeg

但是,當壓力超過一個臨界點之後,不僅沒辦法幫助我們發揮得更好,還會造成身心耗損。心理學家Hans Selye將人對於壓力的反應分成三階段:首先是「警覺反應期」:在感受到壓力之初,體內會分泌皮質醇刺激身體釋放能量以應付壓力,使得心跳和呼吸加快、血壓和血糖上升、肌肉緊繃、流汗等;其次是「適應及抵抗階段」:如果壓力持續,身體會嘗試調適,有可能適應成功,表現和效率提升,但也可能適應不良,出現高血壓、潰痬、氣喘、肌肉痠痛等生理不適;最後是「衰竭期」:在長期或過度的壓力之下,持續分泌的皮質醇會損害免疫系統,抵抗力降低,導致各種身心疾病,甚至死亡。過勞死就是一個例子。

雖然無法逃避所有壓力源,但我們可以練習與壓力和平共處,讓自己處於最佳狀態,第一步就是覺察自己面對壓力時的反應。在身體方面,可能會口乾、頭痛、胸悶、心悸、高血壓、胃痛、腹瀉、冒冷汗、肌肉痠痛、莫名地感到疲勞等;在行為方面,可能會出現睡眠習慣改變、胃口改變、坐立不安、對喜歡的事物失去興趣等;在情緒方面,可能會有焦慮不安、易怒、急躁、害怕、憂鬱、情緒波動大等;在認知思考方面,可能會注意力難集中、記憶力變差、表達力及判斷力下降等。

在察覺自己的壓力反應後,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調節壓力所造成的影響:

  • 找出壓力源:想一想是什麼事情困擾你?這個壓力源是可以完全避免或消除嗎?如果不能,有什麼是我可以改變的?例如將處理的時間拉長,減低壓力的強度,或是休息一下、暫時抽離壓力情境,以減少接觸壓力源的時間。
  • 調整想法:「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也就是說,許多壓力來自我們的想法或思考方式,像是「絕對」不能有任何差錯、「必須」把每件事做到好」、「應該」要讓每個人滿意等。
  • 規律生活:儘可能維持規律一致的生活作息,保持足夠的睡眠和營養均衡的飲食,遠離菸酒及過量的咖啡因。
  • 從事紓壓、放鬆的活動:運動可增進體能,也能促進大腦分泌腦內啡,產生愉悅和放鬆的效果;練習腹式呼吸、靜坐冥想,可以緩解生理和情緒的緊繃;繪畫、演奏樂器、烘焙等創造性活動,也能因為專注而達到放鬆,並且獲得成就感。
  • 尋求支持或協助:找人說說自己的感受和困難,有助於紓解情緒,獲得精神上的支持,也可能得到一些實質的協助或意見。如果已經發展出身心症狀,更必須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

    【本文發表於《直銷世紀月刊2021年4月號】


    ***身心壓力反應量表(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

    http://www.brainlohas.org/wp-content/uploads/bsk-pdf-manager/2015-12-29_137.pdf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SUN 的頭像
    A-SUN

    A-SUN的心理話

    A-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