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問世間「寂寞」(Loneliness)為何物?在回答之前,我們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在什麼時候會感到寂寞。假日獨自宅在家裡時?異地求學、工作時?或是剛剛失戀的時候?寂寞經常出沒在孤獨(solitude)、孤單(alone)的狀態之中,可是我們也不乏聽聞有些交遊廣闊或擁有長期而穩定親密關係的人,依然感到寂寞。到底人為什麼會寂寞?還有,你害怕寂寞嗎?

缺乏有意義的人際問世間「寂寞」(Loneliness)為何物?在回答之前,我們不妨回想一下自己在什麼時候會感到寂寞。假日獨自宅在家裡時?異地求學、工作時?或是剛剛失戀的時候?寂寞經常出沒在孤獨(solitude)、孤單(alone)的狀態之中,可是我們也不乏聽聞有些交遊廣闊或擁有長期而穩定親密關係的人,依然感到寂寞。到底人為什麼會寂寞?還有,你害怕寂寞嗎?


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連結

寂寞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緒(emotion)之一,而且就如同憤怒、恐懼、悲傷一樣,同具有演化上的意義。在遠古時代,「群居」有利於對抗大自然中的各種威脅,提升存活機率,落單則不利於生存。因此,寂寞逐漸演化成為大腦預警系統中的一環。人一旦感到寂寞,身心便處於高度警戒的狀態。如果想要解除這種警戒狀態,就得設法與他人接觸、互動、建立情感連結。

時至今日,人類的生活環境和生存條件早已大大改觀,不必靠群居來求生保命。有些生活在高度都市化地區的人,甚至還刻意尋求獨處的時刻。現代人的寂寞不見得是因為落單。儘管個性、朋友多寡、社交參與程度都跟寂寞多少有些關聯性,但缺乏有意義的人際連結才是寂寞的核心。換句話說,我們除了需要與他人接觸、互動之外,還渴望在人際關係中感到被看見、被理解、被認同,然後在情感上有所依附和歸屬。如果這些心理需求無法被滿足,即使認識再多的人、人際互動再頻繁,還是會寂寞。


拖久了傷心又傷身


「交遊滿天下,知己有幾人?」這句話頗能描述現代人的寂寞。拜科技、網路發達之賜,我們可以快而輕易地從A點移動到B點,彈指之間就能發送訊息、與人對話,透過社交媒體迅速、大量地建立人際連結。不過,在看似頻繁的互動中,有多少稱得上真實的接觸與深度的交流,能夠提供情感上的支持?更何況網路和社交媒體上片面的美好影像與文字訊息,以及按讚人數或點擊流量,很容易讓人們產生「別人都有、只有我沒有」的失落感,對於寂寞的人來說,無疑又是一記重拳。

寂寞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卻被喻為21世紀的流行病。它不僅是社會現象,也是公共衛生議題。由於寂寞是大腦的預警系統,所以當大腦接收到寂寞的訊號時,便自動開啟防衛機制,分泌俗稱「壓力荷爾蒙」的皮質醇,讓身心保持高度警戒。如果警報一直無法解除,皮質醇持續地分泌,就會破壞身體的免疫系統,危害到我們的健康。研究發現,寂寞會增加罹患感冒、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神經退化疾病的機率,也會造成記憶力、決策和學習能力下降,增加物質濫用(藥酒癮)、癌症轉移的風險。

真實接觸,以相互理解為出發點

人的一生總會在某些時刻、某些情境感到寂寞。就像喜怒哀樂等情緒一樣,寂寞反映我們的內在需求,是人性的一部份,而且在大多數時候,我們自會找到因應之道,因此,無需為此感到羞愧或驚慌。不過,經常感到莫名地寂寞卻是必須正視的警訊。一直寂寞下去並不會自動好轉,還可能轉變為憂鬱和無望。這時候,先別急著上網或上社交媒體去衝好友數量,而是需要建立真實、真誠、相互理解的人際關係。具體的方法是放下手機、離開鍵盤,傾聽別人也分享自己的興趣、想法、價值觀,每天花一點時間跟身邊的人面對面地講話;參加社區服務或自己有興趣的活動,讓自己感覺被需要,也有助於增加人際互動,發展新的友誼。

適時求助,說出你的寂寞

寂寞是一種非常主觀且私密的情緒感受,跟朋友的多寡沒有絕對的關聯性,成因也因人而異,很可能根植於個人成長經驗中。所以,當你自力救濟後依然在寂寞的旋渦裡打轉,或者在建立人際關係時出現瓶頸,抑或是對於自己為何寂寞仍然困惑不己、不知如何對症下藥時,都很適合透過心理諮商,由專業心理師陪你探索、釐清真相,一起解開心中的千千結。

<聯合新聞網>2020.9.15:https://udn.com/news/story/121484/4861518

<直銷世紀>月刊2019年232期:https://dscentury.com/detial.php?id=6106

孫昭業FB: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3560220029

loneliness 1.jpeg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SUN 的頭像
    A-SUN

    A-SUN的心理話

    A-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