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到學校做親職諮詢時,一位全職媽媽急切地問我:「心理師,我家兒子才小學二年級,常常跟我說他壓力好大,可是,小孩子會有什麼壓力?」
「聽你這樣說,我也挺好奇的,讓我們一起看看孩子怎麼了。」這位媽媽娓娓道出自己與先生長期分隔兩地,一人扛下教養獨生兒子的責任。兒子出生後陸續被診斷有肌肉低張力、注意力不足、氣喘等問題。她辭掉工作,帶兒子奔波於各大醫院、參加復健課程。兒子上小學後,在學校課業及持續不輟回診、參加治療課程之外,另外還安排補習數學、小提琴和足球。所有的課程、活動,媽媽都全程陪伴。
過於在意別人評價的後遺症
媽媽翻開她和孩子共同的行事曆,兒子的課外時間幾乎滿檔。放學後,媽媽帶著兒子馬不停蹄地「跑行程」,即使回到家裡,也一刻不得閒,繼續馬拉松式地陪著兒子寫完各科作業,以及一字一字、一題一題地訂正錯誤。兩人經常奮戰到晚上11、12點才能就寢。
這樣的「工時」和生活節奏跟其他上班族相比,絲毫不遜色。媽媽形容每天像打仗一樣緊繃。當兒子哭鬧著央求媽媽讓他休息、看故事書、玩跳棋時,她的心裡也很難受,「可是他寫字速度很慢,錯字很多,如果讓他休息,根本寫不完,然後我又會接到學校老師關切的電話,」媽媽只好狠下心,連哄帶罵要求兒子坐在書桌前一直寫。母子的精力和耐心隨著時間一點一滴地耗盡,每天晚上都很煎熬。
聽到這裡,我不禁深深地倒抽一口氣,好像也感受到他們身上的壓力,「好累、好辛苦啊,是不是?」我問道。媽媽點點頭,一臉苦笑,神情帶著些疲倦和沮喪。她也認同如果大人都覺得吃不消了,更何況是八歲大的小孩呢?
表面上,這位媽媽是另一個望子成龍、求好心切,或者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的家長。進一步了解後,我發現並不盡然。媽媽其實希望孩子快樂成長,關心孩子的身心發展更勝於學業成績,不太會拿孩子跟其他人一較長短,所以她和孩子的行事曆原本是有「喘息」的空間,足夠讓親子都能好好吃頓飯,適時地休息,也容許孩子擁有放鬆玩樂的時刻。
然而,媽媽有一個極大的「罩門」,就是只要先生或婆家的人隨口一句「怎麼只考這樣?」、「你是怎麼教的?」之類的話,媽媽立刻焦慮爆表,趕快回頭督促兒子寫更多的作業、做更多的練習,心心念念著如何讓那些人滿意;學校老師見孩子字跡歪斜,關切孩子是否有握筆書寫方面的困難,原本是一番好意,沒想到也讓媽媽煩惱不己,覺得孩子被老師嫌棄,怎麼辦呢?乾脆坐在孩子旁邊,盯著他一個字一個字寫,只要稍微不工整,馬上擦掉重寫。
這位媽媽對於他人的評價,可以說到了戒慎恐懼的地步,只要勾到這條敏感的神經線,立馬進入戰鬥狀態,不顧一切設法做好做滿,好讓別人滿意,自己才能安心,可是卻因此過度犧牲和付出,悖離自己的需求和原則,更糟的是,還不見得真的能夠堵住攸攸之口。可想而知,媽媽自己的壓力就很大了,很累、很難輕鬆,常常覺得挫敗,覺得自己失控,但就是停不下來,好像不這麼做,會有可怕的後果。
找出你的壓力與焦慮源頭
這股強大的焦慮可能源自於原生家庭經驗,是媽媽個人的生命課題,透過教養行為傳遞到下一代,成為孩子的焦慮和壓力源頭。愈年幼的子女愈容易受到影響,而且可能不止是嚷嚷壓力大而己,有的還伴隨一些被家長視為「問題」的行為徵兆。
在實務上,家長向學校老師、心理師等專業人士請益,大多數是想知道解決孩子問題的方法。這是值得肯定的開始。更關鍵的下一步是,父母能不能自我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和未解決的生命課題如何影響自己的教養行為,然後才能感受到孩子的感受,看見孩子真正的需要。教養,其實是親子一起長成更好「大人」的旅程。
【本文原刊載於 《直銷世紀》月刊2020年7月刊 】
留言列表